暑假期間,兒童醫院一些科室迎來就診高峰,近視度數飆升、脊柱彎成“S”形、肥胖引發性早熟、抑郁焦慮情緒蔓延……
相關專家表示,近視、脊柱側彎、肥胖和生長問題、心理問題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,但多數孩子只有暑假才有時間進行篩查和治療,因此暑假期間相關科室呈現兒童患者激增的現象。而這些看似各不相干的疾病背后,都與運動不足有關。
青少年時期是身體發育與心智塑造的關鍵階段。運動對青少年身心有著諸多不可替代的益處,適量運動能促進骨骼生長、增強肌肉力量、提升心肺功能,全方位促進青少年身體發育。同時,運動還是調節情緒、緩解壓力的良方。運動時,大腦會分泌內啡肽,能有效改善情緒,讓人從心底涌起愉悅感與幸福感。
此外,參與團隊運動,如足球、排球等,還能培養青少年的團隊協作能力、溝通能力,提升其社交技巧,增強自信心與歸屬感,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成長中的心理問題。
在心理學領域,運動被視為一種有效的心理干預手段。當青少年在運動中成功完成一次高難度動作,或是幫助團隊取得勝利時,那種油然而生的成就感會增強其自我效能感,讓他們更有信心面對生活中的困難。
暑期運動有章法
在炎熱的暑期運動,家長和孩子一定要注意運動時長和運動細節,運動增強體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,需持之以恒,才能有效果。
體育鍛煉應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,運動量要逐漸增加。突然的高強度劇烈運動會導致乳酸堆積,造成肢體疼痛,甚至出現肌肉溶解,影響腎臟功能。孩子應根據自身情況,適度運動。
運動黃金時段
室外:6:00~8:00,18:00~20:00。這兩個時間段日照角度低,紫外線強度弱。
室內:10:00前或16:00后。要注意避免運動場館空調直吹。
運動時長與強度
6~9歲:每日累計進行中高強度運動≥60分鐘,以游戲化運動為主。
10~15歲:每日累計進行中高強度運動≥60分鐘,每周3次力量練習。
16~18歲:每周累計進行中高強度運動150~300分鐘或高強度運動75~150分鐘,配合進行2~3次抗阻訓練。
四步防暑法則
預冷:運動前10分鐘飲用100毫升10攝氏度左右的電解質水。
分段:每運動20分鐘在陰涼處休息2~3分鐘,測心率,確保心率不超過(220-年齡)×80%。
散熱:用濕毛巾敷頸動脈、腋下,或用噴霧降溫。
補液:少量多次補液,每15分鐘飲用100~150毫升電解質飲料。
運動時,建議穿淺色系、透氣速干面料服裝。戶外運動建議佩戴空頂帽,穿冰袖,涂抹防曬霜。如果出現頭暈、惡心、抽筋等癥狀,要立即停止運動。
選擇方式有技巧
人體三大供能系統在不同運動類型中權重各異,青少年可據此“因需選練”。
磷酸原系統(鍛煉時長6~10秒)
適合爆發力練習,如30米沖刺、立定跳遠,可激活快肌纖維,提升速度和彈跳能力。
糖酵解系統(鍛煉時長30秒~3分鐘)
400米跑、100米游泳(快速)、高強度間歇訓練(HIIT),能提高乳酸耐受能力,燃脂效率高。
有氧氧化系統(鍛煉時長>3分鐘)
慢跑、騎行、跳繩、游泳等中低強度長時間運動,能夠燃燒脂肪,在降低體脂率的同時鍛煉心肺功能。
建議每周進行2~3次力量練習和3次有氧運動,隔天進行不同的運動,形成互補。
避免運動損傷
避免韌帶損傷,在訓練及比賽時要做到以下幾點:規范技術動作;加強神經肌肉練習和協調性練習;穿戴合適鞋襪,佩戴防護用具;確保場地設施無安全隱患;避免過度訓練和疲勞參賽,強化自我保護意識。
籃球的運動過程較為激烈,對體能要求較高,為預防運動損傷,進行體能訓練是十分必要的。籃球運動中,踝關節、膝關節、腕關節與指間關節發生損傷的概率相對較大。針對這些特點,在體能訓練中,要重點進行容易發生運動損傷關節的力量、耐力、速度、柔韌、靈敏和協調訓練。
足球運動損傷主要集中于下肢的膝關節、踝關節、大腿和小腿等部位。對此,要提升速度、力量、靈敏、平衡、柔韌和心肺功能等身體素質,尤其要加強下肢膝關節、踝關節和腿部肌肉力量的訓練。
羽毛球運動中,應改善外部環境,確保運動場地安全,沒有明顯的障礙物和危險區域。兒童青少年要了解運動損傷的風險,并采取預防措施,例如,適當熱身、保持正確的姿勢、控制運動強度和頻率等;可以使用保護裝備,如護膝、護肘、護踝等來降低運動損傷的風險;還應加強對運動技能的學習,了解正確的技術動作和戰術策略,以更有效地進行運動。
如果孩子想體驗滑冰等體育運動,應有專業的教練指導,并佩戴好保護裝備,如護膝、頭盔、護臂等。
跑步應該選擇在田徑場或地面平坦的場地,避免因運動場地不平而摔倒或扭傷踝關節。跑步前可先做熱身運動,佩戴好護膝、護踝。如果運動中出現疼痛或者外傷,應立即停止運動,患肢制動、冷敷,及時去骨科就診。
家長陪練有指南
設定目標:與孩子一起制訂假期運動目標和實施計劃,將其貼在客廳。
榜樣效應:家長每周至少與孩子同練3次,哪怕只是一起在樓下快走30分鐘。
(編輯:梁智鵬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