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月20日,佛山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召開,市長白濤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,再次強調“要全力以赴‘再造一個新佛山’”,著實讓人振奮。要實現“再造一個新佛山”,需要“進一步提振二次創業的精氣神”,打通任督二脈。如何提振,想必政府部門已經找到路徑和方法。筆者認為,施策辦事更精準高效也是關鍵。
眾所周知,佛山是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制造業城市,制造業作為基本盤,興盛與否,直接影響GDP曲線升跌。佛山的制造業,又以與“家”相關的產業居多。近年來,房地產市場不景氣,“有家就有佛山造”的制造業表現相對乏力,加之國際貿易關稅大棒亂舞,出口市場多少受到影響,內外困頓。
政府出臺不少舉措,企業想了很多辦法。一方面引進數字化、人工智能化高端的制造型企業,樹立產業標桿,帶動產業轉型升級;一方面引導企業加大新技術、新材料、新工藝運用,提升技術創新能力,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。
經歷一輪又一輪的市場大潮洗刷,優秀企業漸次脫穎而出,日益增多,生存能力更加強大。優秀的企業活下來了,開始謀劃如何高質量的活下去,甚至有的企業提出“二次創業”口號比政府層面還要早兩三年。“二次創業”是在強的基礎上做大,或者在強的基礎上做到更強,要想實現,必須在很多硬件、軟件上下功夫。
增資擴產是最常見的,但前提要有土地建設新廠房。這些年來,佛山進行了一系列的工業園區改造,的確吸引了一些制造企業進駐,但也不能否認有些制造企業多了一個“房東”身份。也有一些園區因為進入門檻相對高,將一些真正需要土地建廠擴產的企業擋在了門外。筆者認為,工業園區改造應采取“先立后破”的方式,有針對性地了解本土優質企業的需求,不要過多地將征地、公共市政綠化道路用地等成本轉嫁到地價款上,更不要用進駐后達產納稅額來讓企業望而生畏。若繼續這樣操作,只能讓更多優質企業揮淚道別,去周邊外市或者更遙遠的、擴產成本更低的地方安營扎寨。這樣的例子不是沒有,而是很多,有的外市工業園區內佛企扎堆,在里面轉來轉去還以為身在佛山。畢竟,作為企業,誰能拒絕地價便宜、服務優質高效、納稅相對低的招商條件呢?
其次,針對進駐企業建立服務專班,從拿地到規劃報建、圖紙審查、施工許可、用電需求、環評安評節能審查等,每一個環節都有專人協助指導,每一個難點都有專人協調溝通,這樣才能真正做到“拿地即動工”。企業才能快速建設,快速投產,早日創收,為地方經濟建設作貢獻,實現企業與地方、就業人員的多方共贏。
再就是在企業經營的工商行政備案/審批上,實行“線上預審+只跑一趟”。目前從預審到正式遞交紙質資料,再到領取審批結果物,企業辦事人員要跑三趟。這里所說的線上預審不是指網上審批,而是企業將資料直接郵件發送到行政服務中心相關職能部門處,待到“線上預審”通過指令后,企業再攜帶相關紙質資料前往辦理,并及時取得結果物,減少時間浪費。
在民營企業發展歷程中,人才尤其是高端技術人才引進也是企業面臨的一大難題。尤其是非終端產品其品牌傳播力受眾有限,企業社會接觸面相對也窄,自身難以吸引到優秀人才關注,亟需政府、高校和社會機構牽線搭橋。引薦要對口對路,有科研成果的要能快速轉化為生產力,產生經濟效益;有技術專長的,要能有效解決生產工藝技術上的難點痛點,研發生產出更有創新性、競爭力的產品,帶出更多能復制的企業技術人才團隊。
此外,我們在肯定“低調務實、開放包容、親力親為”的佛山企業家精神的同時,更要積極引導企業建立現代經營管理體系,開創企業發展新路子,做好一代二代企業家接力棒的培育工作,在守業基礎上傳承創新突破,邁上新臺階,讓更多企業在佛山“二次創業”中,與佛山一道實現高質量發展。
文/天歌
以上文章只是作者個人言論,不代表本網觀點。
版權聲明:凡注明來源為佛山新聞網的文章均系佛山新聞網原創作品,版權歸佛山新聞網所有,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(編輯:歐肖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