愛心有“暗號” 情義無標價
近日,廣州番禺一家飯店為徘徊門口的少年提供免費、管飽的“2號餐”,溫暖了無數人的心。從2號餐到單人套餐,再到A套餐……一份份“暗號餐”,傳遞著廣州一家家飯店、湯粉面店的愛心,更彰顯出廣州這座城市的溫暖。近日,新快報記者走訪廣州多區設置愛心餐的飯店,聆聽一個個溫暖故事。他們點亮的“微光”照亮著廣州這座溫暖的城市,吸引著更多人加入其中。
@天河區胡辣湯店
免費“A套餐”是希望對方像回家吃飯一樣,不用有壓力
在位于天河北路的王文紅胡辣湯店門口,擺著一塊牌子:“如果你在廣州遇到困難,進店悄悄告訴工作人員,你要份A套餐,免費送你,吃完直接走。希望你以后有能力了也要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。加油!陌生人。”
店主白冰是一名90后,她告訴記者,夫妻兩人從河南來到廣州創業,這家店開了半年,一共免費送出約100份“A套餐”。白冰說,雖然只是小本買賣,錢財方面幫不了別人,解決一餐粥飯湯食,幫助一下遇到困難的人是力所能及的事情。
談及為什么稱為“A套餐”,白冰說,誰都會遇到困難,但是有些人會礙于面子不好開口,用“A套餐”作為代號,是希望尊重對方,“就像回家吃飯一樣”,不用有壓力,有負擔,不會覺得失了尊嚴。除了提供免費餐,該店還向環衛工人及室外工作人員提供免費飲用熱水、冷水。“廣州的高溫天氣時間長,我們店一整天都有營業,空調也是開著的,就開放給環衛工人和室外工作人員,路過時進來坐下歇歇腳,納會涼、喝杯水。”
白冰說,選擇來廣州創業是因為廣州是一個包容的城市、國際化的城市。作為一名6歲孩子的媽媽,白冰認為,這個小小的舉動也是對孩子為人做事的言傳身教。“要做孩子的榜樣,教她做人做事要有情感,不要冷漠。”
是否擔心吃免費餐的人太多,導致無力承受呢?白冰表示,至今沒有遇到吃霸王餐的人,目前每個月支出十多份免費餐,在餐廳可控范圍內。
@越秀區竹升面店
不僅提供免費“單人套餐”,還成為了信任與善意的傳遞站
在廣州越秀區東華東路的茹意竹升面店,一份名為“單人套餐”的免費竹升面已持續提供了五年。這份溫暖的餐食由老板娘常靖茹發起,專門為孤獨老人、低收入人群及80歲以上長者提供幫助,“既可以完成自己開店的夢想,還可以送面給一部分人吃。”
當有年輕人到店點“單人套餐”時,茹姐什么都不過問便直接煮面,“不管他看起來是不是真的生活很困難,只要你說單人套餐我就給,我們不在乎多幾碗面。”常靖茹覺得,既然來的人能拉下臉說吃這個面,可能對方真的遇到困難。
一兩個月前,有個河南的中年男士到廣州暫時沒找到工作,到店吃了“單人套餐”后,還向老板娘借了300塊錢,承諾他找到工作發工資后一定來還錢。8月25日,這名男士來到常靖茹的面店,把300元還給老板娘,還拿了水果表示感激。
店里還有一位吃免費“套餐”后成為員工的阿姨,她居住在附近,當時店內正缺人手,茹姐就讓她來試一下工,現在已在店里工作了兩年。茹姐告訴記者,除了來吃面的人,也會遇到一些熱心顧客,他們在買單時預存100元給那些免費吃面的人。
如今,這家小店不僅用一碗面溫暖無數困境中的人,還成為了信任與善意的傳遞站——有人因它重獲希望,有人在這里找到工作,更有人主動捐款助人。常靖茹說:“既然牌子掛出來了,能幫就幫。”
@海珠區素食店
認購愛心餐的好心人信任我們,我們都有責任去做好工作
新快報記者采訪發現,在這些默默提供免費餐的店中,有的已經探索出一條良性循環的路子。位于海珠區的弘善素食,12年來堅持愛心餐認購,多年來送出的愛心餐已超100萬份。負責人成瑞紅告訴記者,一開始只是向有需要的人派發愛心餐,在媒體報道后,很多熱心人士過來支持,便開始有認購的渠道。
“不少人知道我們這間店可以派飯,又可以做公益。”在店7年的店長梁紅芳說,從兩年前開始,該店設定一定條件免費領取餐食,低保人群、有殘疾證或五六十歲但沒有工作能力,可以到店登記,即會拿到一張飯卡,每天過來領取一份飯就劃一份。每個月初派卡,月底收卡。愛心餐認購情況每天登記在冊,每天認購多少、派出多少都有數據,若捐助人沒留名字則會署以“善心人”。
如果遇到需要幫助的年輕人,則暫時不幫他開飯卡,可以免費提供幾餐,幫助他渡過難關。“捐愛心餐的人希望愛心餐能幫助到真正有需要幫助的人,他們信任我們,我們都有責任去做好工作。”芳姐說。據介紹,認購愛心餐的好心人有的已經堅持多年。有時每天有幾十、上百份餐被認購。領取的話一般每天約300份,數據每天更新,也會發到微博上公示。
芳姐告訴記者,好多人吃完飯后,看到桌面寫著可以捐贈愛心餐,都會主動捐一份愛心餐,還有些人會捐物資過來,讓愛心餐能夠持續運行下去。
@番禺區愛心餐廳
餐廳不僅提供了溫暖的餐食,更給了大家一份歸屬感
除了一些店主自發提供免費餐,在廣州還有公益機構也運營著免費餐廳。
在廣州市番禺區石碁鎮永善村村口,由廣東省藍態幸福文化基金會開辦的“藍態愛心環保餐廳”已經運營了近八年。這里沒有收款碼,也沒有價目表,每天為約200名60歲以上長者、殘障人士和困難人士提供免費午餐。餐廳所有開支都是來自社會捐贈。
今年71歲的華叔和70歲的林姨是一對夫妻,他們既是就餐者,也是志愿者。華叔每天都會拿起粉筆,在餐廳門口的小黑板上工整地寫下當天供應的菜單。林姨則忙著在后廚洗菜、備菜。林姨說,她已經把餐廳的志愿工作視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“雖然沒有報酬,但就是有一種說不出的力量吸引著我,來了就開心。”
在華叔看來,餐廳不僅提供了溫暖的餐食,更給了他一份歸屬感。除了用餐,該餐廳還定期組織愛心義剪、義診、生日會、傳統文化課堂等活動。華叔在這里學會了粵劇,也結識了不少新朋友。
同樣位于番禺區的同興食堂于2024年創辦,是一家為社區空巢老人、殘障人士提供免費午餐的餐廳。
廣州市陽光青藤愛心促進會社區公益發展部工作人員張潔婷介紹說,這是一份用愛心支撐起來的公益事業,場地、人工、物資和志愿服務全是由愛心人士和企業無償支持。
76歲的朱阿姨既是受助者,也是這里的志愿者。她對記者說,“我最喜歡在這里待著。我在這主要做清潔工,打掃衛生、扔垃圾,幫大家搭把手。我覺得這個食堂開得真的好,每天我都過得很開心。”實際上,像朱阿姨這樣的老人不在少數,他們在“同興食堂”收獲了來自社會的溫情,也在這里留下擔當志愿者,向更多人傳遞這份溫暖,實現了自助與助人的雙向循環。
聲音
以“一頓飯”為起點
彰顯廣州溫暖底色
廣州是一座有溫度有情懷的城市,“暗號餐”體現的是城市文明的底色:每一個人都值得尊重和關懷。廣州市政協常委、廣州市志愿者協會副會長黃麗麗指出,這種免費餐飲現象是值得鼓勵并推廣的。它以“一頓飯”為起點,展現出城市、社區、個體三個層面的價值,本質上是民間力量對民生需求的精準回應,更是“人人可公益”理念的生動實踐。
黃麗麗指出,讓受助者在最需要的時刻感受到來自一個城市的理解和接納,從而對廣州產生友好、溫暖的印象,這種情感認同也是廣州這座城市軟實力的重要體現。以“2號餐”“A套餐”為代表的“暗號式幫扶”,這種對人格尊嚴的尊重,比物質幫助本身更暖人心、更有力量。
此外,此類公益項目為大眾提供了更低門檻的公益參與路徑,能讓更多人能“量力而行”“盡力而為”地參與公益,讓志愿服務從“偶爾”變成“日常”,更好地培育“人人可公益”的氛圍。在愛心傳遞中,不少受助者、就餐者轉為志愿者,一方面是志愿者人力儲備的補充,能夠提供更加溫暖而精準的服務,另一方面,他們的經歷本身就是一種“公益宣傳”,當其他受助者看到“曾經的自己”成為志愿者,會更愿意加入;當社區居民看到這種“雙向奔赴”的愛心,會更信任項目,這一種“參與—認同—傳遞—更廣泛參與”的閉環,無疑會對公益項目可持續發展有積極意義。
統籌:新快報記者 謝源源
文圖:新快報記者 陳潔 謝源源 見習記者 金瑜 實習生 符雨
(編輯:黃賽)